English

现实的选择

1999-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邓海云 我有话说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可能想不到,目前国家所掌管的企业中,仍然包含着从钢铁生产、卫星制造到饮食店、理发店等行业。

据统计,全国29万多户国有工商企业广泛地分布在国民经济87个大类行业中。其中,经营性国有资本的60%以上分布于工业、建筑业以及贸易、餐饮业等一般性领域。从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资产分布来看,采掘业占13%,制造业占72%,电力、煤气等占15%。从总体看,国有资本盘子十分庞大,但平均到每家企业能够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的国有资本却是很少的。

据有关资料,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前3家之和。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只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73位)、中国工商银行(第160位)、中国银行(第171位)、中化进出口总公司(第304位)、中粮进出口总公司(第362位)。我国目前载入国家目录的汽车整车生产厂没有一家达到现代技术要求的最低生产规模。中国100多家汽车厂家的总产量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产量的1/5。

由于企业实力和规模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并且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因而在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况下,我国大部份企业难以取胜。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求在竞争中取胜,但现代技术的开发特点是资金投入大。目前国有企业由于负担重,资金长期不足,只能应付眼前的生产,在产品开发上无力投入,因而与国外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大。

布局调整是改革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讲国企改革突破不大。究其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研究员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国有经济的现有布局不合理,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进行调整。

张军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课题中“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子课题的负责人。他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企改革现在仍是一块硬骨头,处于改革的中心,也是矛盾的焦点。为什么国企改革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改革是从单个企业着眼,想着把一个个具体的企业搞活、搞好,采取了诸如扩大自主权、减税让利、承包制等办法。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需要对改革目标做重新认识、界定,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着力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需要各种经济成分发挥各自优势。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非国有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许多行业已经能够替代或部分替代国有经济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经济的增量投入和存量资产就有可能、有条件从部分产业和行业中退出,流向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资金需求大的领域发挥优势,从而对民间资本的发展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般认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各具特色。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约束不及非国有企业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适应性不高,因而缺乏非国有经济那样对市场激烈竞争的适应性。但国有经济的长处则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国有企业的产权由国家掌握,因此易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易于执行政府产业政策,易于投资一些规模大、周期长的项目,易于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而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进行布局调整是先决条件。

布局调整不是无奈的选择

现在有些人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仅仅理解为是一种国有企业在经营困难条件下无可奈何的撤退。张军扩认为,这种认识的要害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央提出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精神实质和战略意义。调整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要发挥国有经济新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做大,而是要通过国有经济的作用,带动其他所有制成份,调动社会多种积极力量,把整个国民经济的“蛋糕”做大。因此,就需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研究国有经济的特殊功能,对它进行重新定位。只有在这种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哪些行业国有经济应该占垄断地位,哪些行业国有经济应占控股地位,哪些行业国有经济可以完全退出。

张军扩说,在认识上存在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国有企业从一些领域退出理解为私有化。实际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这是国有资本正常的流动、配置,不是私有化;还有人把资本流动与国有资产流失划等号,这也是不对的。应该说,流动不会必然造成流失。当然,如果操作得不好会有流失问题,但这是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如果搞不活,流失会更大,而且是真正的流失。

布局调整要统筹规划

有关专家提出: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国有资本简单地从一个企业退出,再投入另一个企业,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解决诸如不良债务剥离、富余人员安置、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在宏观层面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同时,国有资本的流动是一个商业性很强的过程,调整的时机,调整方式的选择等都很重要。所以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负责统筹、监督、制定规则保证国有资本在流动过程中不流失,并且保值增值。

此外,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用计划加行政的办法进行调整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有时不仅不能使效益差的企业摆脱困境,反而会把好的企业拖垮。更好的办法是通过资本市场活动,包括整体出售、收购兼并、破产清算、售股变现、债务重组、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